来源:新财富
上海的李女士给自己的小猫买了各种智能化设备,但手机里要装四五个APP:一个用来控制喂食器,一个用来查看猫厕所状态,还有一个用来看监控录像……
对和李女士一样的养宠人们来说,本来是为了轻松省事的智能化体验,怎么反而带来了累赘?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当前宠物智能化市场正面临的尴尬局面:“数据孤岛”现象愈发严峻,真正的万物互联体验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但2025年以来,随着宠物智能化市场规模的显著增长,行业的焦点也逐渐从追逐硬件功能的创新,转向对产业链生态协同能力的探索。
01
繁荣市场下的暗礁遍布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宠物消费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宠物智能用品市场规模约102亿,占整体宠物用品市场规模约20%。但随着市场的爆火,其发展路径中潜藏的暗礁也浮现出来。
在类似的赛道中,同质化竞争激烈。市面上智能化产品高度同质化,但并未解决核心痛点。价格战一触即发,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进一步看,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中小型企业难以打通数据壁垒,每个设备都是一座“数据孤岛”,智能化设备间数据缺乏有效互联,难以形成综合数据分析。用户被迫在多个APP之间来回切换,智能设备带来的不是便捷,而是新的负担。
02
宠物企业的智能化生态联盟和战争
目前,宠物智能化市场上的传统巨头与科技新贵们正在形成产业生态“三国杀”局面。
早有准备--以“小佩PETKIT”为代表的星宠联盟
联盟初始成员共有五家公司,分别是从智能硬件入手的小佩、基于LBS的宠物版“春雨医生”爱宠医生、“上门+到店”玩法的一站式宠物服务平台摸摸哒、做宠物家庭寄养的小狗在家以及自建物流系统的“重模式”宠物电商宠粮到家。
该联盟从智能硬件切入,纵向延伸至智能用品、宠物食品,并大力布局线下超100家宠物生活馆,提供美容、洗护、零售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小佩PETKIT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并实现盈利。成为中国宠物品牌出海的第一梯队。
服务导向--以“新瑞鹏”医疗集团为代表
新瑞鹏集团以构建“医疗+生态”超级平台为核心,横向拓展生态边界供应链协同,通过润合集团实现药品、器械集采,成本降低18%,赋能中小机构。在跨界融合尝试中,与平安保险合作开发宠物医疗险,覆盖300+疾病种类,2024年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
新瑞鹏集团以医疗这一最高频、最刚需的服务为绝对核心,将智能硬件视为健康数据的采集器和完善服务体验的工具,最终打造一个 “医疗-数据-保险” 的超级闭环。
但新瑞鹏2023年整体毛利率只有5%左右,尝试冲刺美股失败,2024年整体亏损又收窄至5亿元,并频繁出现企业合规与信任危机。此次生态拓展的改革是否能达到盈利目标还有待验证。
国产品牌跨界崛起--以“小米”为代表
在本行业中已经混的风生水起的企业,不会选择生产宠物智能硬件这种饱和赛道,而是通过开放自身的物联网平台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赋能生态链企业。
在宠物智能家居领域,小米和霍曼、PETKIT小佩等垂类品牌为同一期,在创新产品和资本推动下快速崛起。在2024年东南亚市场,小米宠物用品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销售额实现了近2倍的销售额增长,当地宠物喂食器类目销售额增长超30倍。2025年7月,小米有多款智能宠物喂食器销量达到数千甚至上万。
其他跨界融合还有新希望、贝因美、巴比食品、三只松鼠等企业,分别布局宠粮品牌优朗、宠物乳品、宠物食品子公司等,利用供应链优势切入市场。
像小米这类本身就拥有前沿创新技术的企业,在宠物智能化生态链探索中更能整合数据,让不同品牌的设备在自家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宠物智能领域的“安卓系统”,收取“平台税”。
这三派的斗争,本质是“谁将成为生态核心”的定义权之争。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这场智能化生态构建的联盟和斗争无疑会长期持续下去。
03
最大赢家将会是率先完成智能生态者
此前,不乏行业专家预判,能率先打破数据隔阂、构建完整服务生态的平台型企业将赢得终局,而依赖单一爆品、无法融入主流生态的硬件品牌,其生存空间将日益逼仄。
对企业而言整合智能生态意味着持续盈利。宠物智能化硬件可以平价甚至补贴销售,真正的利润来自于智能化带来的后续服务订阅、保险佣金、药品电商、精准营销等高毛利业务。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评估一家宠物智能公司的标准已经彻底改变。完成了从关注企业产品功能、实用性到重视融合性、生态性的重大转变。
宠物智能化市场最后的赢家,不会是做出某个酷炫单品的公司,而将是不断寻求升级突破、构建数据联合和商业联盟的智能化生态系统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