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武侯区街头出现一幕奇特场景:一对情侣牵着一只体重达130斤的“巨型宠物猪”悠闲散步,引发路人纷纷围观拍照。这只体型堪比成年金毛犬的宠物猪,不仅颠覆了大众对“家猪”的传统认知,更因主人分享的喂养故事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一、现场直击:巨型宠物猪成“街头明星”
1. 路人反应:从惊讶到互动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当日下午3时许,这对情侣在玉林路步行时,身后跟随的“白色巨物”迅速吸引注意。路人张女士表示:“一开始以为是大型犬,走近才发现是头猪!它穿着定制的小背带,走路慢悠悠的,特别可爱。”
现场视频显示,不少市民主动上前抚摸猪的背部,甚至有小朋友递上零食投喂。宠物猪对镜头毫无怯意,时而用鼻子拱主人的手,时而趴在地上享受“按摩”,引得围观人群笑声不断。
2. 宠物猪档案:品种、体型与日常习惯
经主人介绍,这只宠物猪为“巴马香猪”与“家猪”杂交品种,今年3岁,体重稳定在130斤左右(成年巴马香猪通常仅60-80斤)。其主人李先生透露:“它每天吃两顿,主食是玉米、麦麸和蔬菜,偶尔加餐苹果和胡萝卜,但绝对不碰肉食。”
记者观察到,宠物猪佩戴的牵引绳为特制款,项圈宽度达10厘米,防止勒伤颈部。李先生笑称:“它力气很大,散步时得用双手握紧绳子,不然会被它‘遛’着跑。”
二、主人故事:从“迷你猪”到“巨型伙伴”的七年陪伴
1. 养殖初衷:被“迷你猪”宣传吸引
2017年,李先生与女友在宠物市场花费2000元购入这只“迷你猪”,商家承诺“成年后体重不超过30斤”。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猪的体型以每月5斤的速度增长,最终突破商家承诺的4倍有余。
“我们查过资料,发现很多‘迷你猪’都是骗局,但既然养了就不可能抛弃。”李先生表示,尽管宠物猪体型远超预期,但因其性格温顺、通人性,已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
2. 饲养挑战:空间、卫生与法律合规
饲养巨型宠物猪并非易事。李先生透露,他们特意将客厅改造成宠物活动区,铺设防滑垫并安装新风系统,每月清洁费用超500元。此外,根据《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猪并不在禁养名录中,但需办理动物免疫证明并定期接受检疫。
“带它出门必须选人少的时间段,否则容易引发交通堵塞。”李先生无奈笑道,“上次坐电梯,它一屁股坐下占了半个空间,邻居都笑称‘这是猪专座’。”
三、社会反响:宠物多元化背后的争议与思考
1. 网友热议:可爱与责任的平衡
事件在网络发酵后,话题#成都情侣养130斤宠物猪#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1.2亿次。部分网友表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连猪都养得这么精致!”但也有质疑声:“家猪作为宠物是否合规?万一失控怎么办?”
动物行为学家指出,经过驯化的家猪智商相当于3岁儿童,情感需求与犬类相似,但需注意其体型增长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建议主人加强服从性训练。
2. 法律与伦理:特殊宠物饲养的边界
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律师杨静分析:“我国现行法律未禁止饲养家猪作为宠物,但主人需承担全部饲养责任,包括卫生管理、他人权益保障等。若宠物造成他人损伤,主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提醒:“饲养非常规宠物需提前了解属地管理规定,例如部分城市可能要求宠物猪接种特定疫苗或办理特殊许可。”
四、专家建议:特殊宠物饲养需“三思而后行”
1. 品种选择:警惕“迷你”宣传陷阱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专家提醒,市面上所谓的“迷你猪”“茶杯猪”多为商业噱头,成年后体重普遍超过100斤。消费者购买前应要求商家出具品种证明,并签订体重保障协议。
2. 饲养准备:空间、时间与经济成本
以130斤宠物猪为例,其每日需消耗约3公斤食物,年饲养成本(含食物、医疗、清洁)超2万元。此外,猪的寿命可达15-20年,主人需做好长期规划。
3. 社会适应: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专家建议,饲养非常规宠物时应避免在密集居住区散养,外出需使用牵引绳并佩戴嘴套(防止误食),同时主动清理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五、延伸讨论:宠物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养宠选择日益多元,从蜥蜴、蜜袋鼯到羊驼、柯尔鸭,非常规宠物逐渐进入家庭。这一现象背后,既反映了都市人群对情感陪伴的需求升级,也暴露出相关法规与公共服务的滞后。
四川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春光指出:“宠物文化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需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机制,例如完善特殊宠物登记制度、推广宠物责任保险等,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结语
目前,这只130斤的宠物猪已成为成都街头的“网红”,其主人表示将继续分享饲养日常,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非常规宠物:“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但选择之前请先确认自己能否承担这份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