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远离狂犬病!

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远离狂犬病!

来源:萌宠菠菠乐园 时间:2025-11-05 02:43

“孩子刚才追着邻居家的狗跑,被狗爪子划了一下,要不要去打狂犬疫苗啊?”“女儿想抱小区里的流浪猫,差点被抓伤,现在看到宠物就害怕……”

后台常有家长焦急咨询儿童与宠物接触的问题。数据显示,儿童是宠物咬伤的高发人群,尤其是 5-10 岁的孩子,被宠物咬伤的概率是成人的 2 倍以上,且一旦感染狂犬病,后果更严重。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以及如何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

一、为什么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3 个关键原因要知道

很多家长疑惑:“孩子明明很喜欢宠物,怎么还容易被咬伤?” 其实,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高,和他们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对宠物的认知不足密切相关:

1. 身体条件特殊,更容易受伤且感染风险高

儿童身高较矮,面部、颈部、手部等暴露部位更容易靠近宠物的口鼻,一旦发生冲突,这些关键部位更容易被咬伤或抓伤;同时,儿童皮肤娇嫩,伤口愈合能力较弱,若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宠物咬伤,病毒侵入体内的速度更快,感染风险比成人更高。

2. 行为方式易引发宠物应激

孩子活泼好动,对宠物的好奇心强,但缺乏正确与宠物互动的意识:比如看到可爱的宠物就突然冲过去抱、拽宠物的尾巴和耳朵、在宠物吃饭或睡觉时打扰它们…… 这些行为会让宠物感到威胁,进而引发应激反应,出现呲牙、低吼甚至咬伤孩子的情况。

3. 对宠物危险信号识别能力不足

成人能通过宠物的肢体语言(如竖毛、眯眼、甩尾频率)判断其情绪,但孩子往往无法识别这些危险信号。比如宠物已经表现出烦躁(如来回踱步、发出低吼),孩子却以为宠物在 “和自己玩”,继续靠近,最终导致意外发生。

二、必教孩子!与宠物相处的 “3 能 3 不能” 原则

想要让孩子远离宠物咬伤风险,关键是教会他们正确与宠物互动的方式。家长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等孩子容易理解的形式,反复强调 “3 能 3 不能” 原则:

1. 这 3 件事 “能做”,安全又友好

能先 “观察” 再接触:遇到宠物(无论是自家还是别人家的),先站在原地观察宠物的状态。如果宠物摇着尾巴、眼神温和,没有表现出烦躁,再在家长或宠物主人的允许下,轻轻用手背触碰宠物的背部(避免直接摸头部,宠物可能会感到不安)。能 “温柔” 对待宠物:和宠物玩耍时,用轻柔的动作,比如给宠物递玩具、轻轻抚摸;如果是自家宠物,还可以在家长指导下给宠物喂食(避免用手直接喂,防止宠物误咬),培养和宠物的友好关系。能 “及时求助”:如果宠物表现出异常(如突然冲过来、低吼、竖毛),或者自己不小心弄疼了宠物,要立即跑到家长身边求助,不要独自和宠物对峙。

2. 这 3 件事 “不能做”,避免激怒宠物

不能突然惊吓或挑衅宠物:不要在宠物背后突然大喊、扔东西砸宠物;也不要拽宠物的尾巴、耳朵、爪子,或强行抱宠物(尤其是陌生宠物),这些行为会让宠物感到愤怒或害怕。不能打扰宠物的 “特殊时刻”:告诉孩子,宠物吃饭、睡觉、照顾幼崽时,是 “不想被打扰的时间”,此时要远离宠物,不要靠近宠物的食盆和窝,避免宠物为了保护自己的食物或幼崽而咬伤孩子。不能接触陌生或流浪宠物:看到流浪猫、流浪狗,或者不认识的宠物,不要主动靠近、投喂或追赶。如果宠物主动靠近,要慢慢后退,不要跑(奔跑会激发宠物的追逐本能),并及时告诉家长。

三、家长必做!4 个防护措施,为孩子保驾护航

除了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家长也要做好以下 4 个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孩子被宠物咬伤的风险:

1. 自家养宠物,做好 “基础防护”

按时给宠物接种疫苗: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无论是猫还是狗,都要按照兽医的建议,按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其他疫苗,确保宠物健康,从源头降低风险。给宠物做绝育和行为训练:绝育后的宠物情绪更稳定,减少因激素波动引发的攻击行为;同时,通过简单的行为训练(如让宠物学会 “坐下”“安静” 等指令),让宠物更温顺,降低对孩子的威胁。避免让孩子独自与宠物相处:即使是自家温顺的宠物,也不要让 5 岁以下的孩子独自和宠物待在一起。家长要在一旁看护,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同时观察宠物的情绪变化。

2. 外出时,做好 “环境防护”

带孩子出门,提前观察周围环境:在小区、公园等场所,看到有宠物出没,要提醒孩子保持距离;如果遇到未拴牵引绳的宠物,要立即带孩子远离,不要让孩子靠近。给孩子穿 “防护衣物”:带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给孩子穿长袖衣物和运动鞋,减少皮肤暴露,即使被宠物轻微抓伤,也能降低伤害程度。

3. 教会孩子 “识别危险信号”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宠物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哪些信号代表宠物 “不开心”“有危险”:

狗狗:低吼、呲牙、耳朵向后贴、尾巴夹在腿间、毛发竖起,这些都是烦躁或愤怒的表现,要立即远离;猫咪:发出 “哈气” 声、眯起眼睛、尾巴快速摆动、爪子伸出,说明猫咪感到威胁,不要靠近。

4. 牢记 “咬伤后紧急处理流程”

即使做好了防护,也可能发生意外。家长要牢记儿童被宠物咬伤后的 “3 步紧急处理流程”,并教会孩子(年龄稍大的孩子)基本的自我处理方法:

第一步:立即清洗伤口:用流动的清水(如自来水)冲洗伤口至少 15 分钟,同时用肥皂或儿童专用洗手液反复揉搓伤口及周围皮肤,尽可能冲掉宠物的唾液;第二步:消毒伤口:冲洗完毕后,用干净的纱布擦干伤口,再用碘伏(避免用酒精,刺激性较强,孩子可能会感到疼痛)消毒伤口;第三步:24 小时内就医:无论伤口大小、是否出血,都要在 24 小时内带孩子前往医院的犬伤门诊就医。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要抱有 “伤口小就没事” 的侥幸心理。

四、常见误区提醒:这 3 个错误做法,家长一定要避免

在儿童与宠物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存在一些误区,反而增加了孩子被咬伤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误区 1:“宠物很温顺,不会咬孩子”

即使是平时温顺的宠物,也可能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拽尾巴、打扰睡觉)而突然发脾气。家长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保持警惕,不要让孩子随意 “捉弄” 宠物。

误区 2:“被自家接种过疫苗的宠物咬伤,不用去医院”

虽然自家宠物接种过疫苗,降低了携带狂犬病病毒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尤其是孩子被咬伤后,皮肤可能存在肉眼看不见的破损,仍需按流程清洗消毒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误区 3:“孩子被咬伤后,打骂宠物‘教训’它”

孩子被咬伤后,家长不要打骂宠物,这样不仅会让宠物更加害怕或愤怒,还可能让孩子产生 “宠物很可怕” 的心理,影响孩子对宠物的认知。正确的做法是先处理孩子的伤口,之后再分析被咬伤的原因,调整孩子与宠物的相处方式。

最后想说:

宠物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被咬伤而禁止孩子接触宠物,而是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防护,让孩子学会与宠物友好相处,既享受宠物带来的快乐,又远离狂犬病等安全隐患。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身边有孩子和宠物的家庭,让更多家长和孩子学会科学防护,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知识

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远离狂犬病!
宠物鼠与儿童相处的注意事项与经验
生活中该如何规避咬伤风险
不小心被猫抓伤或咬伤了怎么办?教你正确处理,远离感染风险!
小心宠物咬伤掌握避免被咬技巧.pptx
孩子被流浪动物咬伤,如何紧急处理?如何依法维权?
幼儿怎样与宠物相处安全小知识
如何避免被动物咬伤
被宠物咬伤抓伤怎么办?做对这几个动作,就不怕狂犬病
我国每年4千万人被猫狗咬伤,如何防治避免狂犬病?专家回应

网址: 儿童被宠物咬伤风险更高?教孩子正确与宠物相处,远离狂犬病! https://www.mcbbbk.com/newsview130693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异宠热”兴起,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下一篇: 萌宠课堂进校园!桃浦这场“科学养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