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弃养宠物,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你有病!
写在前面
本期,小编特意联系了宠物行为心理专研者、自由写作者,毛仔翻译官培阳,并申请转载了他的一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现在的“宠物遗弃行为”越来越多?(毛仔翻译官培阳聚焦在了“千禧年后的一代”,小编认为,其实扩大范围到所有养宠人也不为过。)
为什么在“领养代替购买”“不遗弃不放弃”早已成为众人皆知口号的今天,宠物遗弃的数量却不降反升?
当我们习惯用道德标尺衡量这种行为时,或许忽略了背后更复杂的社会心理图景——这不仅是责任缺失的个案叠加,更是一面折射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
许多人抱着治愈孤独的期待迎接宠物,却在现实压力下发现它们无法承载过度的情感索取;短视频里萌宠的“高光时刻”掩盖了日常照料的琐碎,当流量褪去,活生生的生命成了被消耗的道具;还有那些将宠物视为“情绪解药”的人,最终在情绪复发时选择抛弃这份“失效处方”。
这些行为背后,藏着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对养育成本的误判,以及现代人亟待正视的心理需求。真正要对抗遗弃,不能止于口号——我们需要更系统的生命教育,需要破除“宠物即玩物”的消费主义陷阱,更需要建立支持性的心理干预机制。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考虑养宠
请将这篇文章转给他/她/Ta
让我们共同传递:宠物不是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不是取悦孩子的临时玩具,更不是即用即弃的心理创可贴。它们是与我们缔结生命契约的伙伴,而每一个生命契约,都值得被慎重对待。
本期封面
(以下为毛仔翻译官培阳的原文,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意见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被丢弃的宠物猫越来越多了?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刷小红书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附近类似的情况。真的感觉越来越多的宠物猫被丢弃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些流浪猫或者被遗弃的宠物猫,最后收养它们的,大多都是原本家里就已经有猫的人,或者多猫家庭的。反而那些丢弃猫的,大多是第一次养猫的,或者只打算养一只猫的年轻人,尤其是千禧年之后这一代。
我身边就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个玩 cosplay 的小女孩,因为长期有焦虑和抑郁,就想着养只猫来缓解孤独,她觉得猫能治愈她。于是花了五千多块钱买了一只猫。她平时除了参加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家里,不太敢出门,也不太敢面对陌生人,家里人对她也不太管,所以她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后来在 cos 圈里,她接触到 OD 这种药物滥用的氛围。她的精神状态本来就不稳定,加上这种环境,整个人的情况变得更糟糕了。
刚开始养猫时,她以为只要放粮,猫就会乖乖吃饭,每天和她互动,就像短视频里看到的那样可爱、亲人。但养了之后才发现不是那样的。那只猫性格比较独立,不会主动亲近,也不太黏她,和她想象中的差别很大。她觉得自己被骗了,猫没有她以为的那么治愈,于是一气之下就把猫丢了,就像丢掉一个不要的玩具一样。
后来,这只猫被小区里另一个小姐姐捡到了。我会知道这个事,也是因为收养它的女孩是我的粉丝。她之前在小区楼下见过这只猫,女孩偶尔会带它下楼溜达,后来还专门去问了原来的主人,才知道对方已经不想养了,于是征得同意后就带回了家。这个新主人正好也是多猫家庭。
这个故事,其实折射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对猫的认知存在误区。他们以为猫很好养,会像短视频里演的那样听话、黏人、治愈。
但其实,猫的性格差异非常大。有的猫天生安静黏人,喜欢待在人身边;有的猫则独立、警惕,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建立信任。甚至同一窝小猫里,也可能完全不一样。遗憾的是,很多人养猫之前根本不了解这些,结果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感。对本来情绪就不稳定的人来说,这种落差就更容易让他们选择放弃。
而现在的弃养率特别高,尤其是千禧年后的年轻人,和 80、90 后很不一样。他们接触的东西更多更丰富,也更极端。这种氛围很容易让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变得极端:一方面渴望治愈,一方面又因为挫败和压力变得更绝望。
其实,这和上一代的成长环境也有很大不同。80、90 后小时候,父母管得特别严,但目标很清晰:就是好好学习,不要惹事。而 00 后这一代,从小几乎没什么喘息空间,兴趣班、培训班排得满满当当。很多兴趣爱好并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被硬塞给他们的。
再加上社交媒体的影响,现在的世界很多时候是被算法推出来的,而不是自己亲身体验的。
比如你在一个猫咪视频上多停留几秒,平台就会疯狂推送同类视频,让你以为猫就是那样“人来疯”“亲人精”。可真正养了一只猫,才发现差距特别大。
还有现在的年轻人其实处在一个很矛盾的状态。太卷了,不开心;躺平了,也不开心,好像怎么都不开心。有一种分析说:00 后的父母,大多是 80 后。因为80 后小时候被管得很严,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反过来强调“你怎么开心怎么来”。孩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大多数都能满足。
所以,这一代孩子的快乐阈值被拉得很高。可等他们真正走进社会,发现收入和能力根本支撑不起那么高的阈值时,落差感扑面而来。与此同时,父母的态度又是宽松的,你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没人逼你。结果就是,年轻人陷进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怪自己吗?怪父母吗?好像谁都没错。可日子一天天过,就越来越没有力气,也越来越不开心。
还有算法制造的幻象,让很多年轻人误以为宠物是万能治愈的答案。但当他们真的养猫时,面对猫的独立、冷淡,或者各种日常麻烦,很快就会失落。而他们本身又缺乏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就更容易走向弃养。
所以当我们讨论弃养的时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猫不亲人”“没有想象中治愈”的问题。它折射出来的,是年轻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力感。高阈值的快乐、算法推送的幻象、社会节奏的加速,都让他们在进入成年世界后,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够开心。于是宠物成了一种寄托,也成了一种试探:看看在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一种关系是单纯的、能被掌控的。
可现实却再一次提醒他们:哪怕是宠物,也不会完全按照你的期待来。猫有自己的性格,狗也会生病,任何生命都有不可控的部分。当这种落差撞上年轻人原本就脆弱的心理承受力时,就很容易转化成失望,甚至是放弃。
这才是更让人心疼的地方。弃养表面上是对动物的不负责,本质上却是年轻人自己在和现实的挫败感缠斗。
他们不是不爱,而是没有准备好承受“爱也可能不如预期”的真相。
所以,比起单纯去批评谁弃养了猫狗,更需要去看见:为什么这一代年轻人更容易在关系里退缩?为什么他们更容易把希望投射到宠物身上?为什么一旦出现落差,就没有足够的韧性去坚持?这些问题和宠物无关,却和整个社会、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紧密相连。
宠物只是镜子,照出了我们共同的困境。今天是猫,明天也可能是别的事物。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能不能在这种关系里学会一点东西:学会尊重差异,学会面对不确定,学会承受落差。如果这一点没学会,不仅宠物会被弃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一样轻易崩塌。(全文完)
所以,请务必在“带一只动物回家”前,问问自己:
我做好准备迎接一个生命了么?
我能否对一个生命做到十几年如一日的关心,爱护?
我能不能坚持放弃一部分个人时间,为这个生命付出时间,金钱和耐心?
如果不能,如果即便知道自己做不到却依然渴望和这些美好的生命相遇,那么不妨把这份爱意画作一次具体的支持,为那些被遗弃的动物送上一份粮。
相关知识
绿鹦鹉:不是,它有病吧!
你的狗狗不听指令?不是因为它笨,而是你不懂训练!
狗狗爱做这几件事,不是因为调皮,而是因为爱你!
你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不承认自己有病?
因为生病宠物主人不交钱,医生停止了对宠物的治疗,它已经站不起来了。若你是兽医,你会怎么做?
狗狗喜欢跟着主人的5大原因,不是因为喜欢才跟着你
女子“闲鱼”300元领养宠物被套路,怒曝光 老板:你脑子有病
2025年宠物弃养虐待罚则建议:你怎么看?
泰迪,一个神奇的犬种,别说讨厌它,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它有多优秀!
网址: 承认吧!你弃养宠物,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你有病! https://www.mcbbbk.com/newsview1314739.html
| 上一篇: 猫咪不想养了?三阶伦理处置法,百 |
下一篇: 收养和领养的区别是什么 |
推荐分享
- 1养玉米蛇的危害 28694
- 2狗交配为什么会锁住?从狗狗生 7180
- 3我的狗老公李淑敏33——如何 6236
- 4豆柴犬为什么不建议养?可爱的 4637
- 5南京宠物粮食薄荷饼宠物食品包 4563
- 6中国境内禁养的十大鸟种,你知 4429
- 7湖南隆飞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宠 4259
- 8自制狗狗辅食:棉花面纱犬的美 4257
- 9家养水獭多少钱一只正常 4212
- 10广州哪里卖宠物猫狗的选择性多 4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