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享 解码蛇的生存智慧与生态密码

解码蛇的生存智慧与生态密码

来源:萌宠菠菠乐园 时间:2025-11-27 02:42

一、感知系统——红外热成像(蝮蛇、蟒蛇)

为什么蝮蛇不用眼睛也可以看到东西呢?这是因为它们还有一个独特的感觉器官——颊窝。颊窝是一对位于鼻孔与眼睛之间的凹陷。实验发现颊窝具有红外感应功能,可以感应温血动物身体发射的红外辐射。蝮蛇对温度非常敏感,因而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于颊窝的存在,蝮亚科蛇类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或在无光的洞穴,都可以进行捕食,无形中拓展了该亚科的生态位。

蟒蛇类也存在类似结构,位于唇鳞处,由上皮组织特化而来叫做唇窝。唇窝内部有对温度非常敏感的神经细胞,可以感受大部分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从而定位猎物的位置。

白唇竹叶青的颊窝(王聿凡摄影)

网纹蟒的唇窝(图片来自网络)

二、化学雷达(蛇信)

蛇的舌头非常独特,数百年来人们对它作出了多种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舌头前部的分叉可以让蛇在品尝食物时享受双倍的快乐。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位于蛇腭上方、鼻子下方的两个球状器官。这两个被称为犁鼻器的器官,每一个都通过上颚的一个小洞通向口腔。蛇类舌尖所携带的微小颗粒最终也会进入犁鼻器。由此,人们认识到,蛇用舌头收集分子并将其运输至犁鼻器——不是为了品尝它们,而是为了嗅。

蛇在收集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时会快速地上下摆动它们分叉的舌头。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抖动的蛇舌会产生两对旋转的微小空气团(或称作漩涡),它们就像小风扇一样,把气味从每一边吸进来,然后直接喷射到每个舌尖的路径上。由于空气中气味分子很少,他们认为蛇独特的抖舌方式可将气味分子集中,并使其快速地聚集到舌尖上。

坡普竹叶青分叉的蛇信 (王聿凡摄影)

三、运动与捕猎——无足疾行

蛇类的运动方式是其无足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演化杰作,利用腹鳞与地面产生摩擦前进。蛇蛇的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蜿蜒式、侧行式、直蠕式和风琴式。每种方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生物力学机制:

蛇的行进方式最常见的,就是运用身体蛇行——蜿蜒式,以“S”型的方式向前推进。它们会先从颈部位置开始,有规律地收放全身的肌肉,缓缓地把身体往前猱动,让身体形成一条顺畅的流线模式,达至前进的效果。

虎斑颈槽蛇的蜿蜒式蛇行 (孟翔舒摄影)

侧行式是大多数蛇类(尤指新蛇科)的移动方式之一,多用于行走在松散或湿滑的地形之上。这种移动方式以撒哈拉角蝰、角响尾蛇一类经常于沙漠上出没的蛇类最为常用,可以减少与高温沙地的接触面积,避免灼伤。另外一些在东南亚出没的水游蛇类亦经常以侧行式移动于湿泥沼地之间。经过实验证实,大部分新蛇都能在人造的平滑地面上,以侧行式随意移动。运动轨迹如波浪横向推进,速度较快。

沙漠中侧行的蛇类(图片来自网络)

直蠕式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蛇行法,常见于体型粗壮的蛇类(如蟒蛇、蚺蛇)。这种行走方式亦常见于鳞翅目生物幼虫,亦称为“直线蠕动”。移动期间腹鳞分段收缩与伸展,类似坦克履带一样,推动身体分段向前滑动,通过“抓地—推进”循环缓慢直线前行。

直线蠕动的蛇(图片来自网络)

蛇类在狭窄洞穴和伏击猎物(避免身体晃动惊扰目标)时常采用此运动方式。森蚺等大型蛇类,它们体型呈三角锥状,腹部扁平,可以利用腹部的鳞片往前推进,就像毛毛虫一样采取直线行进。

风琴式是蛇类垂直攀爬或穿越狭窄缝隙时采用的运动方式。运动时以腹部的鳞片找一个稳定的支点使得身体前段固定(如缠绕树干或岩石),后段收缩折叠,后段固定后,再运用全身肌肉尽力往前方伸延,类似手风琴的折叠与展开。树栖蛇类通过此方式高效攀爬。比如,绿树蟒、眼镜王蛇等。

(图片来自网络)

蛇类的捕食方式是其演化出的高度特化生存策略的体现,结合身体结构、感官系统与行为模式,形成多样化的猎杀技巧。

绞杀是蟒蛇科(如缅甸蟒、红尾蚺)、蚺蛇科(如绿水蚺)通常的捕猎方式。蛇用身体迅速缠绕猎物,通过肌肉收缩施加压力,每次猎物呼气时收紧,逐步压缩胸腔。压力导致猎物心脏无法泵血,脑部缺氧死亡(主因)。肺部无法扩张加速死亡。

蟒蛇缠绕绞杀并吞食猎物(图片来自网络)

缅甸蟒绞杀压强可比拼汽车轮胎压力。

毒液注射是毒蛇(如蝰蛇、眼镜蛇、海蛇)的主要捕猎方式。捕猎流程:定位猎物:通过红外感应(蝮蛇颊窝)或化学感知(蛇信收集气味)。精准攻击:迅速完成毒牙刺入、注毒、撤回的闪电攻击。追踪等待:释放猎物,依赖毒液作用致其瘫痪或死亡后循气味找回。部分毒蛇能根据猎物大小调整注毒量(如锯鳞蝰)。

蛇岛蝮的毒牙

蛇岛蝮捕食鸟类 (旅顺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王小平提供)

直接吞食是小型无毒蛇(如盲蛇、翠青蛇)、部分游蛇科的主要不列方式。体型远小于自身的无脊椎动物(蚯蚓、蛞蝓)、小型啮齿类或两栖类。左右下颌骨独立运动,交替“行走”式包裹猎物。喉部至胃部皮肤极度延展,可吞食直径达自身头部3倍的猎物。

蛇直接吞食蛙类 (图片来自网络)

非洲岩蟒可吞食整只羚羊,消化需数周,期间代谢率提升至 7倍正常水平。

伏击与诱捕是树栖蛇类(如绿瘦蛇)、水生蛇类(如黄腹海蛇)的捕猎方式。绿瘦蛇模拟藤蔓静止悬挂,突袭路过的蜥蜴或鸟类。沙漠角蝰将身体埋入沙中,仅露头部诱捕沙鼠。某些蝮蛇幼体尾部尖端鲜艳(如铜头蝮),可以模拟蠕虫吸引鸟类啄食。

绿瘦蛇模拟藤蔓静止悬挂 (图片来自网络)

蛇类的捕食不仅是生存的本能,更是亿万年间自然选择的智慧结晶。从毒液的分子精密性到绞杀的生物力学设计,它们以无声的方式诠释着演化的奇迹。了解这些策略,不仅能消解恐惧,更能唤起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蛇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欢迎参观大连自然博物馆正在展出的“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展”。

作者:孙峰

审稿:吴雷

(本文来自于网络的图片和视频,仅作为科普宣传用)

相关知识

解码蛇的生存智慧与生态密码
鸟类行为习性与生态适应的生存智慧
狐狸的生存智慧与适应策略
仓鼠怕什么动物?探讨小型宠物的天敌与生存智慧
狼喂不熟,蛇捂不暖,狼吃你,蛇咬你,你说人家是忘恩负义,其实你才是忘恩负义,你忘记了老祖宗的教悔恩吗,违背了大自然生物特性的义理!
新春游园!金牛蛇与游客的亲密互动,解码蛇类生态知识
蛇的生存
爬行动物的生态与生存策略.pptx
金牛蛇:生态之谜探索
蛇蛇争霸全球联赛:蛇蛇巅峰对决的舞台!

网址: 解码蛇的生存智慧与生态密码 https://www.mcbbbk.com/newsview131786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科学画报》特约作者“蛇年说蛇”
下一篇: 云南有多少种蛇?探索昆明常见蛇类

推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