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休息,才是职场最大的竞争力
休长假可能会是一个改变人生的重要机会。它为人们提供了探索世界、重拾家庭关系或实现设想已久项目的机会。然而,对许多人来说,由于雇主的政策或经济状况的限制,这种长时间的休假几乎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策略性的短期休息也会有所帮助。尽管较长的休假时间有望带来变革性的重启体验,但短期休息也能带来可观的回报,提升专注力、精力,并最终改善工作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长期过度工作所付出的隐性代价、如何重新获得有效的休息时间,以及领导者在营造有利于恢复的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无论时间长短,休息这一行为都应被视为是成功的基石,得到认可和赞扬。
我们为何需要休息
人体和大脑并不是为了持续不断的高强度工作而设计的。就像任何高效能的系统一样,我们也需要定期的停机时间来充电、校准并维持最佳运行状态。
从生理角度看,休息对于预防和缓解疲劳至关重要。葡萄糖是大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进行高强度认知活动时会被大量消耗,而休息有助于葡萄糖的再存储。此外,休息还能使我们的应激反应系统运行更为平稳,包括调节皮质醇的机制,帮助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即“战斗或逃跑”反应)的活跃度。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当下的压力,还能避免与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的慢性压力。最后,休息能激活一种特殊的大脑活动模式,即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能促进内省、创造性构思和信息整合。
从心理角度讲,休息还能缓解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常见障碍:那些未完成的个人事务所带来的精神负担。这些事务在工作日中常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若被忽视,还可能演变为紧急状况。利用休息时间来承担这些责任,有助于员工整理杂乱的思绪,防止问题升级,使他们能够以清醒的头脑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请看一项对动物收容所工作人员的研究。这是一个以高度自我牺牲著称的职业,员工常常因过度投入而精疲力竭,由于某些岗位一年内会出现多次人员变更的情况,使得这类机构的年离职率甚至超过100%。研究发现,只有那些将休息描述为“优势”而非“弱点”的少数人,才会在这个职业中坚守十年,并晋升为机构在组织和国家层面的领导者。
因为休息可以让人们重新调整状态、缓解压力、理清思路并恢复专注力,因此也有利于团队和组织。休息期间的社交互动有助于增进关系,营造团队氛围,从而建立信任和心理安全感,提高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士气、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敬业度、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高质量休息的障碍
尽管休息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多数人仍难以真正有效地从工作中抽身,这背后有文化、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多重障碍。其中一些障碍已广为人知:科技让人几乎全天候在线,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某些行业盛行的“拼命文化”将过度工作视为一种荣耀的象征;而在个人层面上,无论是将工作视为通往个人成功与成就的阶梯,还是作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责任,都会让人觉得休息是一种时间浪费,甚至是不道德的。
我们的持续研究表明,许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员工因为承受着“要证明自己”的压力,往往会选择隐秘的休息方式。他们在洗手间里刷社交媒体、假装工作,或者在视频会议期间偷偷网购。无论你工作了多久,对这些休息方式应该都不陌生,但这类方式通常对真正的恢复毫无作用,因为它们通常伴随着内疚感——担心违背组织规范、害怕被发现,甚至产生一种普遍的焦虑。这类休息本质上就像是“被污染的果实”:虽属必要,却无滋养。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既然我们知道休息的价值巨大,且人们总会以某种形式找到休息的机会,那么,该如何为自己和员工优先安排那些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呢?不妨从以下这些经过验证的关键要素入手,提升休息的质量与效果。
持续时间和时机。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大刀阔斧的改变,比如安排脱产长假、彻底休完年假,或是坚持每天午休去健身房,才意味着真正的休息,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几分钟的“微休息”,也能大大减轻疲劳,提高注意力。稍长一点的休息时间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益处。总的来说,多次短暂休息与少量较长时间的休息所产生的效果相近,两者都优于只进行少量的短暂休息。然而,比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休息的时机。例如,上午的休息有利于补充大脑能量,提升全天的工作效率;在完成认知要求较高的任务后休息,有助于维持精力与注意力;而在会议结束后立即休息,则有助于消化信息、提升会议效果。因此,与其遵循固定僵化的时间表,不如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灵活安排休息。
体育活动。在休息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短途散步或骑固定式健身自行车,是帮助你恢复状态、重新焕发活力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之一。雇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员工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提供步行路线、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拉伸区域,甚至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能活动。
认知恢复。认知上的放松对重塑专注力、恢复思维清晰度和激发创造力至关重要。一些方法如渐进式的肌肉放松(包括有意识地依次绷紧然后放松全身各个肌群)或正念练习尤其有效。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安静的冥想空间,或令身心放松的减压工具,帮助员工将这些方法融入到职场生活中。
社交互动。适当的社交活动(因共同兴趣爱好而产生的交流,而不是打断同事的午餐去请求协助)也能在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午休期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改善情绪,有助于提高下午的工作表现,并进一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工作中可以通过营造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如舒适的休息室或露天座位,来促进这种连接。对于远程团队,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开放式的Zoom会议室,让员工自由进出,或者组织一轮简单的线上小游戏。根据团队和组织的规模,还可以选择定期举办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或建立便于员工根据兴趣自发组织活动的机制。
创造力。恢复状态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停止所有的脑力活动,只需要暂停那些耗费精力的部分即可。其实,也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思、头脑风暴或指导他人,这种方式也能为个人和组织创造价值。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四部皮克斯电影的创意,就诞生于1994年一次非正式午餐会上几位同事的闲聊。同样,在休息时为同事提供建议,或策划一次公司的志愿者活动,也能起到恢复的作用。
自主权。研究表明,当员工可以自主决定安排方式时,休息的恢复效果会更显著。例如,职场父母可能更愿意跳过上午和中午的休息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早点下班或在周末彻底放松。养宠物的人可能会根据宠物的作息来调整工作节奏,比如午休时遛狗。又比如,比起强制性的集体活动,一些员工更倾向于独自在户外待一会儿,这样反而更有助于精力恢复。因此,雇主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恢复选择,并相信员工有能力自行安排——尤其是有早期证据表明,年轻一代的员工(如Z时代)越来越珍视那些尊重他们休息时间、能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工作。
个人事务时间。最后,我们需要重申的是,用于处理琐事的休息时间同样是正当且必要的。抽出时间照顾家人、看医生、洗碗等,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让人以更专注、更高效的状态回到工作中。
重塑职场中对休息的认知
领导者在营造可持续的休息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是为他们提供的一些实用建议。
转变观念。首先,要摒弃那种视休息为“工作没有完成”的狭隘观念,转而认识到,休息其实是一种对未来工作的投入,也是对员工本身的投入。不要只盯着“损失了多少时间”,而要看到它带来的长远回报:员工在短暂休息后表现更佳,从长远来看也更不容易倦怠或离职。
与“未计费的工时”相比,这些好处可能不那么具体,也更难计算,但优秀的管理者不应被电子表格中的数据所局限。即便有些领导不完全认同工间休息的好处,他们至少也应该明白,试图取消休息时间的做法往往会是徒劳。反对休息的文化并不能真正阻止员工休息,但却会严重削弱休息本应带来的正面价值。
常态化并积极鼓励。明确鼓励员工放心休假、坦然地享受带薪假期。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认可并支持休息”的态度,例如:欣然应允员工照顾宠物或探望刚出生孙辈的休假请求。在员工对组织动机日益持怀疑态度的当下,“无限休假”有时会被员工视为企业变相削减福利的手段,因此,透明的政策和清晰的沟通尤为重要。并且,不仅是口头表达,更要把承诺落实到行动上。如果你看到年轻员工总是在办公桌前吃午饭,邀请他们与你一起用餐,或建议他们早点下班。领导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让别人知道你也会要放松一会儿或提早回家。“休假自动回复”邮件也成为了一种温和但明确有效的方式,用来设定明确的工作生活界限。
弱化“刷存在感”的文化。要帮助员工摆脱“必须随时在线”的压力。这可能需要认真审视甚至调整某些绩效评估方式,特别是那些鼓励员工用“演出来的勤奋”来证明自己的制度。你可以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员工什么时候需要参会、为什么必须参会、是否被要求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参会(例如始终打开摄像头)?是否必须到办公室?是否必须频繁更新线上办公软件上的在线状态?认真反思一下,这些本意良好的政策,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是在无意中打压了员工合理休息的空间,促使他们“偷偷休息”,反而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你可能还需要评估客户的期望,尤其是在咨询或法律等这类客户严苛的专业领域,这些领域的工作可交付成果往往较少且间隔较长,工作绩效通常以可见度来衡量。但研究表明,只要团队沟通顺畅、协作得当,能够彼此补位,在大多数情境下是可以实现有策略地休息的。
拥抱信任。当然,要实现这一切,前提是你要信任你的团队成员。对此我们保持乐观——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员工拥有自主权时,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安排必要的休息时间。事实上,在繁忙状态下,员工往往会优先处理工作,提前完成任务、推迟休息,但由于拥有选择权,他们在恢复状态方面反而更有效。请相信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不该休息,而大多数人在这样的信任下,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避免精疲力竭。
未来的工作方式呼唤一种观念转变。休息不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阻碍,而是一个前提条件。当个人获得所需的休息时间时,他们会变得更敏锐、更有创造力、更投入。当团队实现了休息的常态化,他们就能更有效地协作,绩效也更可持续。而当组织将恢复机制融入其文化中时,就会释放出长期的韧性与创新能力,并更好地留住员工。
*本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5年7月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知识
它才是“职场精英”
工作经验=工作年限?【来自30岁的职场困惑!】
心力,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怎么样的企业文化,值得职场人追随
商务职场礼仪
职场新宠:AI课程第二期开抢!别再错过!
职场减压方法大全
礼仪 | 职场社交礼仪的四个基本原则
职场生存规则
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北大最长寿教授一语点破养生精髓
网址: 会休息,才是职场最大的竞争力 https://www.mcbbbk.com/newsview1221495.html
上一篇: 中国家电行业大变局:巨头“撒网” |
下一篇: 电子宠物小呆 |
推荐分享

- 1养玉米蛇的危害 28680
- 2狗交配为什么会锁住?从狗狗生 7038
- 3我的狗老公李淑敏33——如何 6226
- 4豆柴犬为什么不建议养?可爱的 4617
- 5南京宠物粮食薄荷饼宠物食品包 4553
- 6中国境内禁养的十大鸟种,你知 4418
- 7湖南隆飞尔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宠 4251
- 8自制狗狗辅食:棉花面纱犬的美 4250
- 9家养水獭多少钱一只正常 4203
- 10广州哪里卖宠物猫狗的选择性多 4108